目录
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
国家认同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虎有泽;云中;1-6
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研究 陈祥;石开忠;周真刚;7-12
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轨迹与理论创新研究 王妍;13-16
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周成莉;顾厚顺;17-20民族法学研究
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民族认同 任宇宁;21-24
民族教育法地位问题新论——民族地区传统法律部门理论研究的超越与反思 金丹;25-28
少数民族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周典典;29-32
少数民族习惯法司法适用的障碍及其克服 杜健荣;33-37民族社会学研究
“精准脱贫”导向下企业参与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万良杰;薛艳坤;38-44
多维贫困视角下民族地区返贫成因及对策研究 马绍东;万仁泽;45-50
深贫民族乡村职业培训扶贫的价值审视与问题探究——以贵州省350个深贫民族村为例 杨智;51-58
基于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少数民族社会工作创新研究 崔艳芳;59-62
特区移民经济模式下的民族间经济福利均等化 陈庭翰;63-67
城市发展与族际互动:基于社会边界的视角 晏晓娟;68-72
城市民族事务协同治理研究 李肃;李兆友;73-75民族学与民族文化研究
从“边界”看两个土家族村落生计模式的变迁 王娜;76-80
儒学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研究 李楠;81-84
贵州摄影资源的开发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——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田园;王亦敏;85-90
彝族音乐概念及分类规则研究——以彝语北部方言区为例 俄木木果;何文海;俄木沙马;91-94
视觉文化背景下对当代少数民族艺术发展的理性思考 董宇;李莉;95-98
藏族唐卡艺术的创新与嬗变研究 辛琳琳;99-102
论民族文化对云贵川傩面具造型的影响 袁恩培;王蕴琦;103-106
少数民族舞蹈的现代发展及文化品牌的创立研究 郭青;107-110
民俗仪式性舞蹈的教育人类学分析——以壮族“蚂拐节”蚂拐舞为例 苏水莲;孙亮;111-114
苗族婚俗仪式音乐的作用及传承 张怡;115-118
人类学视角下布朗族南传佛教音乐“宰种”研究 张倚舲;曹军;119-122
新时代少数民族音乐的变革与对外传播研究 李金玲;123-126
侗族民间绘画中的审美意象与现代转型 郑倍倍;姚君洲;127-130
民族地区中国特色新型体育智库的内涵及运行机制研究 赵琳;王轲;131-134
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探究——基于多丽丝·莱辛的文学认知 张静;135-138
新媒体时代下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及其影响研究 吕芳;139-142
贵州傩戏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互动研究——兼论对山西傩戏的启示 苏翔;143-146
民族文化变迁研究综述 伊敏;王力;147-150民族经济研究
民族性、消费性:少数民族特色产品设计的基点 崔莹;151-154
数学模型的变量选择及其在基金定价分析中的应用研究——以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冯硕;杨建垒;155-159
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体系的构建研究 衷凤英;杜朝运;160-164
文化包容视角下民族地区跨国并购机制研究 翟君;郭文浩;165-168
资源演化对地区发展影响——以黔中城市群为例 傅亚平;张智麟;169-174民族历史研究
川黔仁边古盐道会馆研究 李浩;刘媛;175-178
“原罪”何在——清代改流土司安插现象研究 岳小国;179-185
略论喀喇汗王朝对中华文化的主要历史贡献 王连旗;186-189
从苗族口碑古籍看苗族的迁徙历程 焦敬超;190-194
我国藏缅语少数民族南迁的历史考证 黄理红;195-199
英国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的历史分析(19世纪晚期-20世纪中期) 吴瑕;200-203
“乌克兰事件”中克里米亚—鞑靼人的影响与作用研究 翁泽仁;204-208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字研究
国外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杨彬;209-214
国际文化竞争下的民族语言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郭建华;215-218
苗语黔东方言的名词虚化 张成;219-223民族教育研究
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制度适用与体系完善研究 高蕾;224-227
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转向研究 蔺媛;侯颖怡;228-231
少数民族大学生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柳燕;232-235
多元文化视角下少数民族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 旭红;蔡迎旗;236-239
自媒体时代民族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 李娟;240-243
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公平化配置的策略研究 杜婉嘉;尹奎杰;244-247
民族地区教师培训的困境与突围:基于参训教师的视角——以内蒙古东、西乌珠穆沁旗四所蒙古族小学为个案 苏德;张良;248-252
投稿须知 253